“名落孙山”是一个成语,用来比喻考试或选拔中未能被录取。最早出自宋·范公偁《过庭录》:“吴人孙山,滑稽才子也。赴举他郡,乡人讬以子偕往。乡人子失意,山缀榜末,先归。乡人问其子得失,山曰:‘解名尽处是孙山,贤郎更在孙山外。”。
所以名落孙山的孙山,指的不是一座山,而是一个叫孙山的才子。
宋朝时,有一位名叫孙山的才子,他幽默机智,喜欢讲笑话,当地人就给他起了个“滑稽才子”的绰号。后来他和同乡的一位才子去京城参加举人考试,孙山考中了进士,名列榜末,同乡的那位才子却没能考上。
孙山先一步回到了家乡,同乡才子的父母向他询问儿子是否考中。孙山不好意思直说,又不能隐瞒,于是说了句诗:“解名尽处是孙山,贤郎更在孙山外。” 意思是“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,而令郎的名字还在我孙山的后面。
由这个故事衍生了“名落孙山”这个成语,原意是指名次落在孙山之后,没有考上,后来引申为考试或选拔中未能被录取。
而“名落孙山”这个成语的主人公孙山,他虽然是在“解名尽处”,位列榜末,但也考中了进士。
古人有不少成语,都是因为无法启齿而诞生的,如“巫山云雨”用来隐喻男女之事,“程姬之疾”用来隐喻女性的月事,而“名落孙山”正是因为孙山不好意思直言,才诞生的一个成语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