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般情況下,三伏天中伏最熱。根據時間顯示,今年三伏天的時間是2017年7月12日至2017年8月20日,而中伏時間是2017年7月22日至8月10日。下面讓我們具體來看看吧!
2017三伏天哪伏最熱
2017年7月22日—2017年8月10日的中伏最熱。
2017年三伏天時間:
2017初伏時間:2017年7月12日 庚辰
2017中伏時間:2017年7月22日 庚戌
2017末伏時間:2017年8月11日 庚午
2017年三伏天時間一共持續40天,從2017年7月12日開始到8月20日結束。
三伏天最熱階段:中伏
1、說到三伏天中哪一伏最熱,就要提起民間一句俗話“冷在三九、熱在中伏”,意思就是一年中最熱的日子屬“三伏”,而“三伏”中又以“中伏”最熱。末伏過後天氣漸漸涼爽。
2、首先因為入伏之後,地表濕度變大,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較多,散發出來的熱量較少,地表層的熱量累積,所以一天比一天熱。進入中伏,地面積累的熱量達到最高值,天氣就最熱。
3、另外,夏季雨水較多,空氣濕度大,水的熱容量比幹空氣要大得多,這也是三伏天悶熱的重要原因。
4、在七八月份,副熱帶高壓加強,在副高的控制下,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,使天氣晴朗少雲,有利於陽光照射,地面輻射增溫,天氣就更熱。
5、而進入了末伏天後天氣漸漸涼爽,早晚比較涼快,中午還是比較熱,每個地區會有所不同。因為末伏已是立秋後,即使是俗稱的“秋老虎”,白天熱,早晚還是涼爽的。
三伏天為什麼最熱
因為三伏天是熱量累積的最高時。
入伏後,地表濕度變大,每天吸收的熱量多,散發的熱量少,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,所以一天比一天熱,進入三伏,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峰,天氣就最熱。另外,夏季雨水多,空氣濕度大,水的熱容量比幹空氣要大得多,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。七八月份副熱帶高壓加強,在副高的控制下,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,使天氣晴朗少雲,有利於陽光照射,地面輻射增溫,天氣就更熱。
三伏天是什麼意思
“三伏”是指初伏、中伏和末伏,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一段時間。夏至以後,雖然白天漸短,黑夜漸長,但是一天當中,白天還比黑夜長,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仍比散發的多,近地面的溫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。
到“三伏”期間,地面吸收的熱量幾乎多於散發的熱量,天氣也就最熱了。再往後,地面吸收的熱量開始少於地面散發的熱量,溫度也就慢慢下降了。所以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一般出現在夏至的“三伏”。
從夏至後第三個“庚”日算起,初伏(10天)、中伏(10或20天)、末伏(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算起,10天),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間。
2017年三伏天時間表
2017三伏初伏、中伏、末伏時間如下,共30天
2017初伏時間:2017年7月12日 庚辰
2017中伏時間:2017年7月22日 庚戌
2017末伏時間:2017年8月11日 庚午
2017年三伏天時間一共持續30天,從2017年7月18日開始到8月17日結束。
三伏的日期怎樣確定:
初伏,按中國的日歷法來說,這是真正暑天的開始。百姓常說:熱在三伏,冷在三九。三伏天是一年內氣溫最高、濕度最大的季節,分為初伏、中伏和末伏,其中初伏和末伏均固定為10天,中伏有的年份10天,有的年份20天。
伏期開始稱入伏或交伏,伏期結束稱出伏。中伏天數的多少視交伏早晚而定,一般7月28日以前交伏,中伏為20天,7月29日交伏,中伏為10天。
三伏天的氣候特點
“三伏天”的氣候特點是氣溫高、氣壓低、濕度大、風速小,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。具體到某一年或某一地區,最高溫度是出現在頭伏、二伏還是末伏,或是立秋末伏後會不回出現“秋老虎”等,還要取決於當時的天氣系統。通常我國大陸,主要是熱在頭伏和中伏,但東南沿海和島嶼地區大多是熱在末伏;雲南最熱的時期是雨季前的5月,在入伏前二個月;到了我國南沙群島地區,三伏反而是全年兩個最涼季節之一。即使是通常熱在中伏的長江中下遊地區,末伏後的8月中下旬,偶爾也可出現被稱為“秋老虎”的連續高溫天氣。
三伏天如何防暑
1、防暑藥不可少
“三伏天”裡的衣食住行都需註意,隨身攜帶防暑藥物,如人丹、十滴水、藿香正氣水、清涼油、無極丹等。一旦出現中暑癥狀可服用藥品緩解病情。平時可多喝番茄湯、綠豆湯、豆漿、酸梅湯等進行解暑。
2、劇烈運動後不能馬上停下休息
劇烈運動之後不要立刻停下休息。因為夏天是人體體溫最高的時候,而此時如果劇烈運動後立即停下來休息,會導致血壓降低,有可能還會引發心慌氣短、頭暈眼花、面色蒼白或休克昏倒等癥狀。要預防此事件的發生,就應在運動後做些小運動量的動作,使呼吸和心跳慢慢恢復到正常狀態後才可停下來休息。
3、躲避烈日
建議選擇早晚進行戶外活動,應避免上午10點到下午4點這段時間在烈日下行走,尤其老年人、孕婦、兒童、有慢性疾病的人,特別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,在高溫季節要盡可能地減少出行;且每次要控制時間不可過長,要及時補充水分。在戶外多選擇陰涼通風的地方活動,即使在室內也要保證適宜的溫度,不可太熱或太涼。
4、切勿一味貪涼
“三伏天”裡最舒適的時刻恐怕就是對著冷氣狂吹了。不管是蝸居族還是辦公室族,都恨不得一呆一整天。但也要註意別過猶不及了。空調房裡容易幹燥,要適當補水。空調室內外溫差不宜太大,否則進進出出反而容易得空調病。使用空調室內外溫差以不超過5度為宜,即使天氣再熱,空調室內溫度也不宜到24度以下。夜間睡覺時應把溫度適量調高,並搭上空調被,以防著涼。空調更不能直接對著頭部和臉部吹。
5、出門註意防曬
如必須在烈日下活動,記得做好防范措施,避免陽光直接照射頭部,避免皮膚直接接受輻射熱,應打遮陽傘、戴遮陽帽、戴太陽鏡、塗抹防曬霜,穿著寬松衣服、準備充足的飲料。即便身體強健的男士,也應做好防護措施。
6、冷飲要適度
酷熱高溫的“三伏天”,人們喜冷飲,往往導致濕氣侵入人體。而外濕入內,使水濕固脾,引起脾胃升降,令人的消化功能產生障礙,出現積水為患,引起食欲不振等。日常飲食中應適當多食甘涼或甘寒為宜。且夏季歸心,而心喜涼,宜食酸,所以夏季應適當地多吃一些酸性的食物。還要避免生食冷飲過度。西瓜、苦瓜、冬瓜、黃瓜、絲瓜、西紅柿等瓜茄類果蔬有利尿補水的作用,是首選的祛暑食物。此外,入伏飲食還要註意增加營養,食物以易消化為宜,少吃油膩和辛辣的食物。
7、註意多喝水
養成良好的飲水習慣,通常最佳飲水時間是晨起後、上午10時、下午3~4時、晚上就寢前,分別飲1~2杯白開水或含鹽飲料(按水2~5升加鹽10克的比例配置)。最佳飲水溫度為35℃~38℃,大量出汗使人體內鹽分丟失過多,如不及時補充鹽分,體內水、鹽比例就會嚴重失調,導致代謝紊亂。
三伏天養生註意事項
1、外出防曬防中暑
預防中暑是大傢首先想到的問題。當最高氣溫超過30攝氏度時,人要減少運動量,不要長時間在烈日下暴曬,並保持充足的飲水。三伏天最好避開中午出門,減少中暑的幾率,同時,身邊還要存放一些人丹、十滴水、清涼油、藿香正氣水等常規的防暑藥品。
一般來說,上午十點到下午三四點,紫外線指數最高,容易中暑,大傢最好在此期間減少戶外活動。要外出的話,要做好相應的防暑措施,如打遮陽傘戴遮陽帽、戴太陽鏡、塗防曬霜。可以多喝些淡鹽水和綠豆湯,消暑又補充水分。
2、運動選好時選對法
雖然說有“冬練三九、夏練三伏”的老話,但對於老年人來說,可別追求“練三伏”,大熱天裡運動時如果不註意很容易發生意外,最好以散步、太極拳等舒緩運動為主。在伏天裡健身運動一定要註意補水,如果補水不及時,可因缺水引起的血流過緩導致心梗、缺血性中風等急重癥。補水應該選擇溫開水,不要因為天熱就喝很涼的水。
同時,雖然伏天很熱,但是清晨的氣溫還是很低,而且這段時間空氣並不好,所以不建議在清晨運動,並且要避免11時至16時這段溫度最高的時期運動。還需註意的是,不要在空調房內運動。 運動後,大汗淋漓一定不要立刻洗澡尤其是洗冷水澡,因為突然的冷刺激會導致血管的痙攣,引起意外。正確的做法是,運動後先休息十多分鐘,待身體的汗自然蒸發後,體力有所緩解後再洗澡。
3、夏季養生莫貪涼
目前正值三伏天,吃冰棍、喝冷飲讓人覺得最為過癮。但從養生的角度看,在炎炎夏日不吃寒涼的食物是對身體有益的,最好吃跟自己體溫接近的食物,不要為了貪圖一時涼快吃一些冰鎮食物,並且可以多喝一些薑茶,有助於散寒發汗,補充陽氣。同時,喝些熱水、熱茶,適當出出汗,可達到中醫所說的發汗解表功能,起到透裡疏通、清熱的作用。
所以三伏天應該避免貪涼,適度使用空調和風扇,在工作場合中,適當調高空調溫度,千萬不可對著空調或風扇直吹。最好常備一件長袖衣,隨外界環境隨時加減衣服。
4、食物清淡能養生
在食物“補養”方面,因為三伏天天氣炎熱,出汗甚多,加上晝長夜短,睡眠時間相對較少,因此能量消耗甚大,需要有合理的飲食來支持,這就是通常所說的“補養”。這時節不適合吃得過於葷腥油膩,對於一般的人,三分葷七分素比較合理。
在伏天裡應多吃苦味食物,如苦菊、芹菜、茴香、香菜、苦瓜、蘿卜葉等。苦味食物中所含的生物堿因具有消暑清熱、促進血液循環、舒張血管等藥理作用,是夏季天然養生品。